Wednesday, July 12, 2006

Jazz

之前比較常在聽爵士樂的時候,就已經有種在喝咖啡的感覺;一樣的Jazz,不同的時期所表現的手法,就像不同咖啡的韻味一般。一開始聽的是一位韓裔日籍的女歌手李敬子(Keiko Lee),聽起來相當的舒服,就像在星巴克或誠品這一類的場所會聽到的音樂一樣,音樂相當的輕柔,歌手的音質也很道地,總覺得這類安靜的音樂能夠再加上的聲音就只有杯盤輕微的碰撞聲和細碎的談話聲,而後陸陸續續聽了許多近代新掘起所謂的「爵士歌手」,開始發現歌手每張專輯間的差異性真的很小,甚至連不同的歌手,曲風都是大同小異,這種感覺就像那位「Basanova」界的女王小野莉莎(Ono Lisa),不管是主題是熱帶島嶼、法式香頌、白色聖誕還是午後陽光,如果把這些不同專輯的歌曲丟在同一個地方聽,你會發現根本聽不出來哪一首歌是出自哪一張專輯,甚至換下一首了都不知道。

後來開始往回聽一些早期爵士大師的作品,像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 這位兩位知名的爵士名伶,歌曲中聽到盡是充滿悲傷、滄桑的嗓音,尤其是情歌,雖然表面自我調侃,但聽來著實會讓人心碎。這部分,李敬子的嗓音模仿Ella模仿的十分傳神,但就是少了一種感覺,李敬子像是在講一個悲傷的故事,而Ella則說這悲傷故事的主角就是她自己,一開始聽雖然並不會覺得特別舒服、平靜,但餘韻十足;而後的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 和比比金(B.B.King) 更是讓我重新整理了「爵士樂」的概念,我還記得當我把PLAY鍵按下去的時候,只聽見一聲聲尖銳刺耳的小喇叭吹奏猛烈的刮著我的耳膜,害我差點顛覆了對爵士樂的想法,後來耐著性子一遍一遍的聽,漸漸發現B.B.King孤獨的小喇叭獨奏、不受約束自由的即興演奏才是爵士樂真正的精神,而孤獨和自由正是19世紀末,黑奴解放時心中的寫照。

真正的爵士樂像一杯黑咖啡,單純咖啡豆研磨而成的粉加入熱水,有點透明的黑色液體,充滿了或苦或澀或酸,一開始或許難入口,只敢小口小口的啜著,當折磨完味蕾後,所得到卻是真正的了解咖啡本質;不像現在分不清楚到底是爵士樂還是流行樂的「流行爵士歌手」,差強人意的有如加上完美比例的牛奶和糖,打上新鮮的奶泡,撒上肉桂粉,不堪入口的甚至淪為「咖啡廣場」或是「伯朗先生」,喝的時候固然順口,但喝完後呢?我想應該只剩下因太甜而發癢的喉嚨吧?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